竹中百年①赋
三山两槽②,彩霞辉映。竹城东出,曲径通幽处,一片书声。凤鸣书院③,步武④初创。采云雾⑤仙气,染竹溪⑥秀色,涵文昌⑦雅韵,孤峰特出,据山川之胜。荷塘书声伴莺啭波语,竹林薄雾湿晨读学子衣襟。……
“凤山千仞兮翱翔,共浧水兮流长,英才乐育膠庠,中坚人物期望,望我学业向上,望我文化开放,望我竿头日进,改进中华气象⑧”
百年一瞬,几度迁徙,几经更名⑨。经战乱饥荒、守寒夜孤灯,竹中人永葆华夏魂灵,万载文明之歌自兹复高唱。历百年忧患,列强并起,蚕食鲸吞,文昌阁巍然阅世纪沧桑,竹中人凌空抒救国宏愿,25位校友为国捐躯,铁骨铮铮,孔堂⑩君血染北平城。
沧海桑田,悠悠百年历史,大泽深山孕毓豪俊;物换星移,芸芸万千学子,竹书漆简含茹古今。
四九开国春雷激荡,七八开放中华复兴。竹中芳园,温故事以开新宇,兴教育而著宏篇,兼容并包,春华秋实。利以当代,育复合人才福泽桑梓;功在千秋,传民族文化精神流长。中华文明,生生不息,博大精深,薪火相传。
传承中华文化精髓,学习现代科技文明,勿食古而不化,宜与时而俱进。尊伯乐,广纳九州名师,三尺讲台,呕心沥血,播洒民主科学的雨露阳光;育良驹,砺练万里骏骨,四方黑板,传道授业,耕耘学业理想的良田沃土。诚勇忠公,爱国利民,谨记王陈⑾之训;诲人不倦,明辨笃行,体悟孔孟之道。内修圣人之德,外施王者之功。高风亮节共圣哲智慧一色,理想人格与伟大目标齐飞。德为人师,行为人范;终身学习,德艺双馨;甘为人梯,育我后昆。金石为开,乃精诚所至;任重道远,将上下求索。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;天行健,君子当自强不息。含英咀华,诗心文韵;言传身教,一岗双责;因材施教,分类推进;素质教育,和谐发展。及时雨润物甘露,点点滴滴;儒子牛吃草献奶,朝朝夕夕。照亮他人,燃烧自己如蜡烛;无私奉献,口吐锦丝胜春蚕。
高雅、有节、虚心、挺拔、向上的竹子风格彰显了伟大的“竹中精神”。
学路漫漫,百载耕耘结硕果;捷报频频,五洲桃李报春晖。
逢盛世,迎百年华诞;展鸿图,看今日竹中。爱生如子,关心每一个学生,不放弃;竹子精神,营造核心价值,不动摇;超前理念,追赶世界潮流,不懈怠;科学发展,争创中华名校,不折腾。
文昌余韵,由远古传来,不绝如缕;竹中精神,如生之夏花,永开川东。
百年风雨,百年沧桑,百年弦歌,百年辉煌。百年竹中,卓然而立,蜚声海内。
过去百年,竹中人用汗水与热血能将精神的家园建成一流,未来百年,竹中人定将用激情和智慧将生命的崇高凝成不朽。
君不见,江水滔滔,滋养华夏,百川归海;竹中百年,润泽桃李,功在千秋。共举觞!
注释:
①.大竹中学创办于1918年(民国7年〔农历戊午年〕)春。
②.三山两槽:大竹县座落在三山(铜锣山、明月山、云雾山)和三山形成的两槽之
间。三山两槽这里指大竹县。
③. 大竹中学建校初借竹城正东街禹王宫为校舍,1920年学校迁入改建完竣的“凤鸣
书院”新址。
④. 大竹中学由县贤达志士王星垣、陈步武倡议创办。陈步武任首任校长。(1918年
— 1922年)
⑤. 云雾:指大竹境内的三山之一云雾山。
⑥. 竹溪:指大竹风景之一城西竹溪桥。
⑦. 文昌:指大竹县古风景之一文昌阁。在大竹中学校内。
⑧. 大竹中学建校时的校歌。是首任校长陈步武作词。
⑨. 大竹中学校名先后为“大竹县中学校”、“大竹县立初级中学”、“大竹县立中学”。
1950年5月,与大竹县立女子中学合并,遂命名为“川东区大竹县第一中学”。1953年更名为“四川省大竹中学”至今。
⑩. 孔唐君:指大竹中学校友林孔唐烈士。林孔唐(1903-1926),字子陶,四川
大竹竹北乡人。15岁考入大竹县中学堂第二班。民国12年(1923)年春赴京,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。林孔唐积极投身北京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,在大革命的洪流中,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。在震惊中外的“三·一八”惨案中,林孔唐右腿中弹,昏倒在血泊中。22日11时30分饮恨病榻,与世长辞,年仅23岁。民国18年(1929)年3月18日,圆明园内“三一八”烈士公墓落成,林孔唐遗骨亦同时迁入墓。公墓至今沿存,昭示后人,勿忘国耻。新中国成立后,大竹县人民政府在大竹中学校内建立了林孔唐烈士纪念碑,文革时被毁。1978年大竹中学70周年校庆时又在校门入口区右侧约272 m 2的腊梅园中重建了林孔唐烈士纪念碑。
⑾. 王陈:指王星垣、陈步武。